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】東協深度介紹
Last Updated on 2017 年 6 月 4 日 by 國際超級房仲
但致命的自滿總是會帶來威脅,可能使國家錯失良機。例如,印度基礎設施開發不足、改革緩慢以及盧比不斷貶值,可能迫使私人企業減少在當地的投資,而中國如果不想要喪失吸引力,就必須控制日益提高的勞工成本。
東協五國(ASEAN-5)是指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及泰國五個創始國,它們確實是「亞洲奇蹟」及雁行隊伍的一部分。這個團體享有多年的驚人成長,但也因為全球化而經歷一段艱困期。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復原後,東協更趨成熟,而且對追求和平、進步和繁榮的共同目標更堅定。
當歐盟國家剛經歷2008至2009年的危機,希望準備邁向復甦之際,東協五國已在區域內變得更加整合,一部分是因為東協區域生產網絡的成立。東協內部貿易增加,可以緩和該地區受到歐美需求衝擊(demand shock)的影響。在變動不定的全球商業環境下,東協五國及後來加入的會員國汶萊、越南、寮國、東埔寨及緬甸必須致力於整合及調整,以便從全新和積極的世界競爭角度,利用本身的集體實力和競爭優勢取得最有利的位置。
在此,我們將討論東協做為組織和區域的角色,以及它在主動致力於全球整合和適度準備以因應21世紀的外部波動時,如何從內部進行改變。我們也會強調,當市場愈來愈大、但也日益複雜時,在東協擴張的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。
東協是指東南亞國家協會,1967年由五個創始國(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及泰國)在曼谷成立。鑑於當時共產黨勢力擴張,同時為了控制國內的叛亂,這些會員國剛開始代表一個推動和平及穩定的團結組織。
越戰後,這個組織展開一項經濟合作計畫,但該計畫在1980年代中期處於困境。不料到了1990年代卻因為泰國提出的區域性「自由貿易區」而重振起來。1984年,汶萊加入東協,接著是1995年的越南,1997年的寮國和緬甸,以及1999年的東埔寨。
寮國。Photo Credit:Prince Roy CC BY 2.0
東協的最高決策機構,是會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的東協高峰會。根據「東協憲章」31條,東協主席一職是依照會員國英文名字的字母順序,由會員國每年輪值。擔任主席的會員國將主持東協高峰會、東協協調委員會、三個東協共同體委員會、相關的東協部門部長級組織和資深官員、以及常駐代表委員會(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)。緬甸是2014年東協主席,倡導的主題是「團結朝向和平與繁榮的共同體邁進」。
安全一向是敏感但關鍵的議題,東協國家彼此間以及與世界各國簽署的重大協定,大致上帶有強烈的和平與和諧特性。1994年,東協區域論壇(ARF)成立,以推動政治和安全事務上的外部對話,做為與亞太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的管道。參與這個論壇的國家有東協十國、澳洲、加拿大、中國、歐盟、印度、日本、南北韓、緬甸、蒙古、紐西蘭、巴基斯坦、巴布新幾內亞、俄羅斯和美國。
1997年東協各國元首做出「東協2020願景」的承諾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個包含和平、蓬勃發展、關懷共同體的區域,以及一個向外發展的東協。2006年,各國原則上同意加速行動,在2015年之前成立單一市場。該地區的經濟部長們在年會一開始便達成協議,他們會將焦點集中在進行更緊密的整合,以因應來自中國及印度的競爭。
自從逾45年前成立以來,東協經濟發展突飛猛進,經濟合作益形重要(見下表)。會員國透過東協自由貿易區(AFTA)的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畫(CEPT),逐漸調降區域內的關稅。AFTA的策略目標是透過排除會員國之間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,提高效率及生產力,進而加強東協做為單一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。為了鼓勵區域內的投資、技術及技能流通,東協投資區(AlA)和「東協工業合作計畫」(AICO)應運而生。
AIA的目標是使會員國合力排除投資障礙、放寬投資法規與政策,並將產業對外資開放。AICO的目標則是促進東協企業之間的聯合製造工業活動。政府機關在教育、農業、食品、旅遊、環境及生命科學方面彼此合作,並且與諸多組織合作,例如東協工商總會(ASE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)、東協商業論壇(ASEAN Business Forum)、東協旅遊協會(ASEAN Tourism Association)、東協石油委員會(ASEAN Council on Petroleum)、東協港口協會(ASEAN Ports Association)、東協植物油俱樂部(ASEAN Vegetable Oils Club)、東協戰略與國際研究所(ASEAN Institutes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),以及區域霧霾行動計畫(Regional Haze Action Plan)。
此外,也透過各種跨東協計畫來尋求區域整合,例如海陸空運輸網絡、電信的交互作業和連結,以及能源網絡、輸電網和瓦斯管線。
向外發展的東協參與國際事務,並積極參與一些團體,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(APEC)、亞歐會議(ASEM)、東亞與拉丁美洲論壇(EALAF)。在主要首都都設有駐外使館,例如布魯塞爾、倫敦、巴黎、華盛頓特區、東京、坎培拉、渥太華、威靈頓、日內瓦、首爾、新德里、紐約、北京、莫斯科和伊斯蘭馬巴德。
與此同時,歐盟與東協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80年,當時兩大共同體簽署了合作協定(Cooperation Agreement)。雙方對話快速增加,並擴及各種領域,例如政治和安全、經濟和貿易,以及社會和文化議題。東協與歐盟的對話是由2007年通過的紐倫堡宣言(Nuremberg Declaration)主導,宣言內容是「歐盟與東協加強夥伴關係」(EU-ASEAN Enhanced Partnership)計畫,它提出雙方合作以達成未來共同目標的長期願景和承諾。
東協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仍然重要,2011年東協和歐盟之間的總貿易額微幅增加12.6%,達到2,348億美元。對歐盟出口增加10%,達到1,266億美元,從歐盟進口增加15.6%,達到1,082億美元。來自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增加7.2%,達到182億美元,歐盟仍然是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,並在2013年持續成為東協最大的外資來源,比例達到16%。
雖然多面向的東協已完成許多協議,但並非毫無挑戰。馬來西亞與泰國之間因為泰國南部邊界動盪不安,爭執一直存在;印尼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過節,則是為了領土邊界,這有一部分是東協成員國採取不干預及不干涉政策造成的。現有的衝突預防機制只能解決國家之間的衝突。東協政策的運作方法是:使個別國家獨立處理本國事務和雙邊關係,以便與聯合國的原則一致。
Photo Credit:Terence Lim CC BY ND 2.0
東協做為組織所面臨的挑戰,始終是如何平衡會員國的主權權利,並維護本身的公信力,以做為致力於和平、經濟成長,以及加強區域內平等的先進國際組織。1967年8月8日在曼谷簽訂的「東協宣言」,受到會員國歷任元首的全力支持直至今日,大家持續努力以單一共同體進行合作。該宣言指出:
本協會代表各會員國的集體意志,以友誼和合作結合各國,並透過共同努力和犧牲,確保其人民及子孫都享有和平、自由及繁榮之福。
東協認清,區域內的文化和習俗十分多元,十個會員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融入全球的準備程度也各不相同。「傳統」經濟與知識型「新」經濟之間存在著差異。2004年在寮國永珍舉行的第10屆東協高峰會上,各國簽署「永珍行動計畫」(VAP),將它視為使AEC、ASC及ASCC之策略與目標統一和相互連結的工具。VAP也將是眾多行動計畫和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有助於實現「東協2015願景」的目標。透過在六年期間執行VAP計畫,東協打算縮小會員國之間的發展落差,以加速融入全球市場。
東協過去三十年的經驗顯示,為減少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所採取的措施,可以促使經濟成長加快。這些計畫、活動和專案的目的,不只是要提升CLMV國家人民的生產能力,也是要使他們的經濟在面臨全球經濟的新現實情況時更具競爭力。所有這些行動都需要各方面的合作。
※本文摘自《新東協‧新思路》麥格羅希爾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