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大家覺得房仲太多,最好倒一半的「5個看法」


0

Last Updated on 2020 年 5 月 23 日 by 國際超級房仲

個人淺見:


2751491

買方說:房價太貴了。

images%2B%25281%2529

賣方說:房子賣不掉。





%25E4%25B8%258B%25E8%25BC%2589%2B%25281%2529


房仲業等不動產業者:沒成交、沒收入。






600 phpb3LA5e


現在,我們的財政部長還說:房仲太多了。



  台灣房地產市場現在一團混亂,每個人都在抱怨買不起、賣不掉和沒有成交量,房地產慘兮兮,這個已經是大家都公認的事情了,而政府跟人民在鬥完「投資客」後鬥「建商」,鬥完建商之後,接下來是「房仲業」了嗎?

  大家應該還有印象,約莫就是一年前,因為「二類謄本」的修法事件,差點讓全國房仲業者上街頭,只是到了即將上街頭的前一天,房仲公會等各派大老才終於把這件事情協調下來,原本很多中南東部的房仲公司本來都安排好遊覽車,準備團結起來北上抗議了,結果隔天全部都改成台北一日遊。

  而對這件事情如果有深入了解的人應該還知道,當時政府為了要施行「二類謄本」的同時,還威脅過房仲業者:如果房仲業者要上街抗議的話,就要帶動民意,讓媒體等開始檢討房仲業「收6%服務費」是否太高這件事情。

  說真的,做房仲業真的很衰,真的真的很衰,不過我們也要先來反省,為什麼很多人對於房仲人員的觀感普遍不佳。


w%253D600%2526h%253D600%2526r%253D16888%2B%25281%2529


  首先,我也認為現在房仲公司確實有點多了,前幾年房地產大好的時候,閉著眼睛買房子都會漲,所以仲介公司也是拼命地一家接一家地開,以我所經營的桃園蘆竹區(南崁)為例,我們這邊的仲介公司比便利商店還多。

  其次,房仲業可以說是全台灣最不需要門檻的行業之一」,從小到大,什麼亂七八糟的人來應徵房仲我大概都見過了,這麼多素質參差不齊的人同時擠進房仲市場,真的確實讓房仲業的平均素質被拉得很低,再加上我國政府對於房仲「營業員」的考試制度形同虛設,我再講一次,形同虛設(當年還不用考試時,我真的看到有人帶著筆電去玩兩天,照樣通過營業員課程),導致營業員的考試審核機制,沒有辦法發揮他篩選及訓練的功效


mediakit ms intro


  反觀先進國家的房仲業,政府在考核方面是非常嚴格,因為他們認為房仲人員是能夠進出你家的人士,因此對這樣的行業必須特別規範跟考核,您大概很難想像,許多先進國家的民眾是非常尊敬房仲業者的(如同他們很尊重軍警,而台灣卻….)。

  
  也就是說,光靠台灣的法規體制,根本「無法篩選或是訓練」良好的房仲業者


LA28 005
 
  既然我們的法規體制無法訓練出優質的房仲人員,那麼為什麼市面上還是有很多很多專業的房仲業務?那是因為,現在所有的房仲人員養成,幾乎都是只「單靠加盟店自己」的教育訓練和經驗傳承(許多總部提供的教育訓練也很完整,但畢竟缺乏足夠互動)。
 
 
  幾乎99%優質的房仲業務,靠得都是公司的學長、主管或店長帶領,沒有這些「好前輩」教導的新人幾乎必定陣亡,因此我們常常講,一般房仲新人如果沒有底薪的話,平均3~6個月就會離職;大概一年後就會離開這個產業;90%的房仲新人都等不到四年後的「第二次營業員複訓」。
 
  有底薪的也不見得輕鬆,市面上比較知名的直營公司,他們對新人的要求非常非常嚴格,因此要能夠撐完前6個月的五萬元底薪,也是必須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才能夠領完那些底薪。(天下沒有白給的底薪)
  
  如果你很幸運,加入了一間前輩們都願意帶領你的店,那你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繼續生存下去,甚至成功地進入百萬年薪的行列;但是,由於前幾年很多人一窩蜂的開房仲公司,沒幾年資歷就開始想要帶店、當店東,那麼被這種店招募進去的新人就會很慘了,因為你沒辦法受到良好的正規訓練,可能只會學到一些旁門左道,甚至就是跟某些老業務一樣,天天把公司當網咖,景氣好的時候可以靠守株待兔盼成交,景氣差的時候就是被淘汰的第一批人。
 
 
  *題外話,某部分業績很差的房仲同仁,請先把你的制服或襯衫穿上吧,房仲人員就應該塑造專業俐落的形象,穿著五顏六色或者邋遢的便服(含夾腳拖),就是對自己、客人與這份職業的不尊重。
20130707
 
 
  這種情況,在最近因為不景氣而興起的「海外不動產投資」也有同樣問題,而且不專業的情形還更為嚴重。許多體質不好而經營不善的加盟店,看去年海外的商機興起就跟著搶入,但這些業者別說該國的市場、行情、法規都不懂,還有部分業者甚至連當地都沒有去過,就講得好像自己已經在當地住了20年一樣,這真的很恐怖。(我還看過有知名品牌的海外部門主管,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房地產經驗,現在連銷售的地區也沒去過幾次,就可以領導一個品牌投入海外市場了)
 
 
  所謂「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」,雖然這都是「少數的負面例子」,但也足夠影響房仲業者在台灣人心中的形象了,去年曾經聽過一個報導,稱我們台灣人最不信任的三種人就是:政府官員、民意代表、房仲業者;我們房仲業者竟然跟他們相提並論,真的是滿羞辱的。
 
%25E4%25B8%258B%25E8%25BC%2589
 
 
 
  所以說,針對部長和許多民眾提到「房仲公司」或「房仲業務」太多,最好倒掉一半以上的言論,我有以下五個看法:
 
 
(1) 房仲公司和房仲業務確實偏多了:
》利用一些震盪→淘汰不適任的業者→留下真正優質有專業實力的人,這對健全市場確實是一件好事情。
 
(2)不能把房地產市場弄垮
》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市場震去淘汰不適任者,但絕不能把整個市場都震垮,害真正優質有專業實力的好人也一併受到波及(現在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快要壞了,已經不是單靠專業、努力、誠信就能夠成交了)。
 
(3) 不景氣就是練功的時候
體質不佳或專業不足的業者,此時可以多多充實自己的本質學能、借鏡別人的成功與失敗經驗,或者趁此時多了解「海外不動產」銷售機會,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→尤其是加盟總部、店東和店長,你們有「義務」要帶領公司與同仁賺到錢。
 
(4) 政府要做的是「健全」房地產市場
政府應該要健全市場而不是「打擊」房地產市場,建議政府第一個可以執行的,就是先關閉57台那些不負責任的【劣質房產節目】,重罰黑心名嘴與該頻道(還要受理因聽信此節目而蒙受損失的民眾之訴訟需求)。
 
(5) 請體恤房仲業者
如同前面所述,在台灣「房仲」真的是入行門檻相當低、也不太受人尊重的行業,而且還一直被民眾戴上黑心、暴利、騙人、炒房等帽子。(拜託,屋主死都要賣高價,然後怪房仲人員炒高價格,這樣合理嗎?)
%25E5%259C%258B%25E9%259A%259B%25E8%25B6%2585%25E7%25B4%259A%25E6%2588%25BF%25E4%25BB%25B2%2528%25E7%2599%25BD%2529%25E7%2584%25A1%25E9%2582%258A
  請大家不要一直期望房仲業者倒光光,您可知道房仲業的辛酸嗎?
 
  • 您知道建商可以決定房子售價,房仲卻不行嗎?
  • 您知道90%以上的房仲人員,沒有成交的時候就是吃自己嗎?
  • 您知道現在有上萬的房仲人員,已經吃自己了一陣子了嗎?
  • 當房仲辛苦在大太陽底下發傳單,卻被您白眼的那種心情,您懂嗎?
  • 您可知道房仲人員也是有家庭、小孩、父母需要供養的?
  • 您還知不知道,這麼辛苦、不受尊重、收入又不穩定的行業,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投身進來?
 
因為,

對於沒有背景、沒有學歷、
沒有專長也沒有人脈
卻「不想認命」的我們


業務工作,
是我們唯一的翻身機會



尤其是在房地產。




♜ 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不得轉載。
♜ LINE ID:@Superagent(要加@喔)

☛ 歡迎諮詢『國際超級房仲』
 
✓ 關於海外不動產的需求(必)

✓ 我該如何協助您(必)

► 方便聯絡時間

0 comments on “針對大家覺得房仲太多,最好倒一半的「5個看法」

    匿名

    • 2015 年 10 月 30 日 at 5:27 下午

    房仲,保險,車業…昔日勘稱三大最賺行業,唯有房仲沒有底薪,試問,當下有何官員,是有做事,沒領薪的呢?…坐井觀天,是以小人之眼,看君子之業了吧!…小弟在房仲服務10年,看到有人冒大泡,而揮霍無度,但亦有人是省吃儉用,小弟(35才)今年104年5月,才剛結緍,花光了80萬的積蓄,目前背250萬的房貸,已經6個月沒領薪,為政者知道小老百姓的甘苦嗎?…在目前不景氣下,貼單銷售,又被罰6萬….這些辛酸,有誰知道?…是小弟的錯嗎?…當7-11土司,從我18歲的17元,目前27元….漲幅58%…房仲的服務費上限6%,再跟老闆拆帳,只有2.4%….相對的消費者,再砍服務費,我們的生活費相對減少!…官員想到了嗎?..還是你們的子女,都是傳襲衣缽,都是公務員呢?

    李昌鵬

    • 2015 年 10 月 30 日 at 5:30 下午

    您真的說出很多房仲人員的心聲,景氣好的時候被嫌收太多服務費,景氣差的時候還被嫌我們人太多,房仲人員跟店數應該是由市場機制去認定,而不是由那些腦袋都是大便的政府高官決定。

    您現在一定非常辛苦,但走過谷底之後一定就是往上了,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辦得到、撐過去,加油。

    Jake

    • 2016 年 1 月 14 日 at 3:22 下午

    房仲業的辛苦說實在沒有經歷過的人實在很難理解,以前還在從事的時候,光是一個工時長這件事,就已經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辛勞,在房地產鏈的最底端,只因為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一群,所以就承擔了所有從上游營造、建築、代銷一路轉嫁的成本,不過有很多從業人員自己做法惹人非議的就不在討論中了…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